New Page 1

Dharma Drum Mountain USA Dharmapala




Follow us on follow CMC on facebook

91-26 Corona Ave. Elmhurst, NY 11373
(718)592-6593   
 chancenter@gmail.com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回首頁


大悲懺法會 聖嚴師父
   

 圓覺經 – 普眼菩薩問: 如何遠離身心幻垢 常華法師主講     /徐佳鈴報導

二O一O年三月二十一日,常華法師於東初禪寺進行《圓覺經》的第三場講座,今日的主題是普眼菩薩的提問:「如何遠離身心幻垢」。從菩薩的名號可以得知,普眼菩薩是位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修行者。在前面兩次講座之中,兩位菩薩所問的問題與佛陀的回答都十分直接,是屬於頓悟的指導方式。而普眼菩薩覺知許多末世發心的菩薩,無法於如此直接的方法上得力。因此他慈悲地問起佛陀,是否有漸次的修行法門,能夠幫助這些初發心的修行者,在日常生活中思維且住持方法?

佛陀的回答首先依然再次強調,真正要修行的人,必須要具有正知見。能夠知道一切都是虛幻的,然後遠離對這些虛幻現象的執著;即使我們沒有辦法馬上遠離它,但這卻是修行的最終目標。而在修行之前,有一些方法能夠協助我們靜心,「持戒」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要素。法師指出,我們在持戒之前,必須先了解持戒的精神與正確的心態。因為許多人持戒的結果,是常用戒律去傷害他人,或指責他人讓人感到不舒服,而這便違背了持戒最重要的蘊含:慈悲的精神。聖嚴師父曾說:持戒的心態與精神是慈悲與智慧。師父在書中提及關於持戒的三個層次:首先,要避免去做所有對自己或他人有害的事;其次,要去做所有對自己與他人有益的事;更進一步地,要去做對他人有益的事,即便這對於自己沒有帶來利益。這三個層次就是菩薩戒的精神。持戒之後,我們的心將會變的清淨;且利益眾生的心將使得我們的法緣俱足,將有眾緣來成就我們的修行。

在修行的過程裡,進一步地我們要做到的是能夠安住在所在的環境之中。在所在的團體裡能夠安心,在家中、學校、工作的環境,或者甚至來到寺院,都能夠安住於當下所有的人事物。我們若無法讓自己安住在不完美的世間相裡,便無法用上方法。在安住之後,接著是進入靜心的階段,我們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,而靜心有很多方法,無論是用隨息、數息或者是唸佛號,重要的是必須有一個著力點,讓我們能夠從散亂心,變成專注集中的心。

第一個層次,遠離物質的執著。凡夫執著世間擁有的一切,如金錢事業物慾。因為追求不到而覺得難受,追求到了還想要更多,這帶來更多的痛苦,因此最根本的修行是放下這些對物質的執著。而法師也強調,這並非代表我們不再積極工作,而是要有「擁有時很好,沒有時也沒有關係」的自在心態。

當心能夠靜止時,我們不再跟著念頭跑,開始觀照自己一個接著一個、斷斷續續的念頭。而在經文這裡提及的是「觀自我」,我們能夠開始觀自我與觀世間相。自我包含物質與精神兩個部份。物質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的,而當這四大分離時,我們的身體便不再存在。而精神部分的我,則由這四元假和而成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接觸到外在的六塵,所產生的六識;同樣是不停在改變而非真實存在的。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四念處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即是讓我們透過這樣細微的觀照,體會到身心無常,才能夠真正放下身心的執著。

法師最終也與大眾分享師父在書中提及的重要概念:我們修行的目的,是為了進入禪門,但最後會發現並沒有門, 因為它從來沒有與我們分開過。因此修行時,並不是要去找一扇真的可以進入的門而不停地換方法。我們真正要打開的是心門,是內在的覺醒;覺醒到禪門是和我們在一起的。師父在書中提醒大家:「為了要證悟圓覺,我們必須要為自己的潛能打開心胸,將存在、不存在,完美、不完美,凡夫與佛的這些概念都放到一邊去,用慈悲智慧的心胸去接受這世間的一切。」

在下一次的講座中,常華法師將繼續為大眾開示《圓覺經》中第四位菩薩的提問;金剛藏菩薩問起: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而眾生從何而來?」
 

(回首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