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 Page 1

Dharma Drum Mountain USA Dharmapala




Follow us on follow CMC on facebook

91-26 Corona Ave. Elmhurst, NY 11373
(718)592-6593   
 chancenter@gmail.com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回首頁


大悲懺法會 聖嚴師父
   

 圓覺經 - 文殊菩薩問:如何永斷無明 常華法師主講    /徐佳鈴報導

二O一O年二月二十八日,常華法師於東初禪寺週日講座中,進行關於《圓覺經》的首場講經。《圓覺經》為禪宗裡十分重要的一部經典,經典涵蓋了佛教的理論、修行的方法與成佛的境界。這部經之中清楚的分成了十二個章節,佛陀以回應十二位大菩薩所提出的問題,為人們開示如何透過種種方法證悟: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的圓覺自性。法師接下來將根據聖嚴師父的著作《完全證悟》,以這十二位菩薩的提問為主題,為大眾帶來一系列的講座。而今日講座主題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所問:「如何永斷無明」。

法師首先解釋,這部經典的緣起之處十分特別,佛陀說法的地方是在三昧地,即在佛的定中。佛陀使用神通顯現在定中所可看見的境界,讓一萬兩千的大菩薩同時也入了三昧地。文殊菩薩隨即知曉這是佛的境界,起身發問要如何修行才能達到這個境界。法師說明,文殊菩薩的問題主要可分為兩個部份。首先文殊菩薩請佛陀解釋「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」,即為佛陀在成佛以前,以佛性為基礎的修行方法為何?要以何種方法修行才能夠到達佛陀的境界?第二部分,文殊菩薩慈悲問起,在清楚修行的方法為何後,進一步地要如何發心,才能夠不墮邪見、走上正道?法師接下來便就此兩個問題做更一步解釋。

法師說明,所謂「法門」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所學習的方法,如念佛、數息,甚至放鬆都是一個法門,我們透過不同的法門,解決不同的難題。相信因果的我們,認為今日受到的果報是過去種下的因所造成的。?而凡夫是在果地上求,我們常在困難產生時,才想到用方法來減輕受業報的苦。「因地法門」則是將所有的果報,當成因來修行。將所有的困難視做一個因緣,讓我們去修正自己、將習性放下;當我們習性放下,業報便會隨之改變。如此的心態,即是因地而起的修行。

更一步的層次,是「本起的因地清淨法門」。本起指的為不是因緣而起的、是原本就存在的本體。前面討論兩個層次的修行法門都是有因緣存在,我們想要解決痛苦,或希望藉由改變修正而得以成佛,這些皆是具有目的性的。而佛陀說本體的清淨法門,指的是所有的眾生原本就具有清淨無染的佛性。我們若想要成佛、達到佛的境界,就是用我們本有的清淨覺想,只要一提起那份覺性,所有的煩惱就斷除了,這就是佛的境界。

而我們之所以無法看見那一份自我的清淨覺性,主要是被無明所蒙蔽。而何謂無明?佛陀說,眾生最大的無明是認為這個身心是真實的,我們認為這四大組合的身體形象就是我的本體,將六根跟六塵接觸時所產生的六識活動、各種感受,以為是我們的真心。然而佛陀告訴我們,這些身心的現象都是不真實的,就像是我們在空中裡看見的花與湖面上月的倒影,並非真實存在。但我們卻執著於這些虛幻的身心現象,產生種種顛倒邪見,彷彿是迷路的人,四處迷走不知道自己身處哪裡。當我們提起我們原本具有的覺想,清楚自我的圓覺清淨本體才是真實的,而這些身心的狀態都是虛幻的,便能放下所有不真實的事物,斷除無明。

然而法師也提醒,當我們說這些現象都是虛幻的,可能會陷入另一個極端,認為既然任何東西都不存在,所以我們不需要在意,也不需要積極的作為。而如此便是陷入了對於「無」的執著,當執著有無,變成二元的分別,這又背離了佛的境界。因此法師再次強調,身處在這個世間,因緣的道理還是存在,我們不僅要不二,還要隨順所有的因緣。在修行的過程中,有無都要具淺。我們不要認為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證得的,也不要認為我已經有了,而不用修行。這是我們在發菩提心的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正知見。

而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究竟要如何發心,才能不掉入邪見?雖然我們相信清淨本體的存在,卻因為看不見,而很難提起覺性。佛陀說,因地修行的人,當只要一知道念頭是不真實的,就放下它。如同聖嚴師父說:「不怕動念,只怕覺遲」;當我們起煩惱心時,立即覺察它,知道那是因為我們對身心的執著而起的,然後隨即放下它。我們藉由不停練習,讓念頭一升起後很快就消失,終至不起念頭。我們終能到達那個佛性,因為它與我們本來就是一體的。          


(回首頁)